认证业务电话:400-150-0591 / 15859141958
首页
公司概况
公司简介
组织机构
企业文化
资质证书
联系方式
认证服务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培训服务
培训通知
培训服务
诺和技术学院
人才团队
专家队伍
招聘信息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下载中心
认证业务文件下载
审核文件下载
管理文件下载
其他文件下载
公开文件
TNJY公开文件
机构简介
公正性声明
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
申请认证指南
认证收费说明
认证证书和标志的管理办法
批准、拒绝、保持、暂停、恢复和撤销认证资格
扩大和缩小认证范围的规定
申请方和获证方的权利和义务
投诉、申诉和争议
认证要求的变更
获证组织名录公告规定
获证组织信息通报制度
保密性声明
产品介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轮播图片
新闻公告 > 行业动态
添加
标题
内容
状态
全部
发布中
已发布
删除
查询
标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认证机构
内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31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工作中要做到:——坚持全面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协同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坚持安全转型。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二、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各类空间布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推进主体功能综合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完善差异化政策。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系统谋划海洋开发利用,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二)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加大对资源型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五)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和气象灾害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科学分析、智能决策系统。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四、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六)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接下来5年逐步减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七)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八)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鼓励在气源可落实、气价可承受地区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建设智能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五、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九)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国家铁路、公路、水运网络,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快货运专用铁路和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推进主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绿色集疏运比例,持续提高大宗货物的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优化民航航路航线,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十)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新建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因地制宜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配送方式绿色智能转型。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人行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十一)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动船舶、航空器、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采用清洁动力,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推进零排放货运,加强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应用,鼓励净零排放船用燃料研发生产应用。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十二)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在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保护和修复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优先选用绿色建材,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十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发展清洁低碳供暖。(十四)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优化种养结构,推广优良作物畜禽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育乡村绿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十五)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高水平、高质量抓好节能工作,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探索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价,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和碳排放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碳管理机制,推广节能降碳“诊断+改造”模式,强化节能监察。(十六)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水、粮食、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发展节水产业,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优化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提升海域空间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加强低品位资源利用。(十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八、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十八)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将绿色理念和节约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公众节约用水用电、反对铺张浪费、推广“光盘行动”、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解决噪声、油烟、恶臭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十九)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监管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认证机构。(二十)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拓展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规模,适时将碳足迹要求纳入政府采购。引导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绿色积分等途径,鼓励企业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节水器具、节能灶具、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售后服务保障。鼓励用户扩大绿色能源消费。九、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二十一)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预测、发现、评估和预警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组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二十二)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将绿色转型相关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重要支持方向,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加大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二十三)开展创新示范推广。发挥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开展多层次试点,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有利于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商业模式,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十、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二十四)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等领域工作。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完善绿色税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二十五)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二十六)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资本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点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转型相关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二十七)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深化电力价格改革,完善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完善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支持地方完善收费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激励机制。(二十八)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制度规范及登记、出让、转让、抵押等配套制度,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健全法规制度,适时有序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二十九)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基础通用标准及碳减排、碳清除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制定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十一、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三十)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三十一)加强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拓展多双边对话合作渠道,加强绿色发展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宣传中国绿色转型成效,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绿色投资和贸易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深化与有关国家务实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鼓励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加强绿色技术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外方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强绿色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十二、组织实施(三十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本地区本部门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积极推进本领域绿色转型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科学开展考核,加强评价考核结果应用。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三十三)加强法治保障。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和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引导民事主体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机制。
2024-08-13
标题:
全国各省份认证证书数分布
内容:
一、整体概况截至2024年7月,我国有效认证证书数为389万张,获证企业105万家。其中证书数10万以上的省、市有12个,分别为广东720791张、江苏520402张、浙江512146张、山东279602张、上海154904张、安徽152570张、北京150462张、河北139683张、四川133843张、福建130535张、湖北119279张、河南113361张。数据显示,7月份浙江省有效认证证书数增幅最大,新增证书7600张,同比增长1.51%。其他有效认证证书数增长较快的省、市分别为河北1.35%、上海1.29%、安徽1.26%。二、领域分布2024年7月 获证证书按领域统计情况认证项目证书数组织数合计39841391068348管理体系认证合计220347793039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4414088185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1445850214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464267452877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认证659824706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433204152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2205321569测量管理体系认证54415309能源管理体系认证202801980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2927229182其它管理体系认证9426453766产品认证合计1704595214561强制性产品认证52244654449食品农产品9296046060自愿性工业产品1089189126341服务认证合计7606749236国家推行的服务认证189189一般服务认证7587849174三、地域分布2024年7月 获证证书按地域统计情况地区证书数全国排名占全国比重%组织数全国排名占全国比重全部3984139--1068348--全国3895655--1056955--北京市15046273.864815164.56天津市72750161.8721011161.99河北省13968383.594175773.95山西省39636191.0213717191.3内蒙古自治区27552240.719236230.87辽宁省84725132.1730244122.86吉林省26995250.698518240.81黑龙江省32649220.849988220.94上海市15490453.985345555.06江苏省520402213.36151892214.37浙江省512146313.15109312310.34安徽省15257063.924142083.92福建省130535103.3529758132.82江西省65939181.6918126171.71山东省27960247.187363446.97河南省113361122.9133565113.18湖北省119279113.0634206103.24湖南省77529141.9922534152.13广东省720791118.5165497115.66广西壮族自治区35982210.9211286211.07海南省8840290.232954290.28重庆市72158171.8517480181.65四川省13384393.443889293.68贵州省27555230.718212260.78云南省36069200.9312035201.14西藏自治区3871330.11231320.12陕西省76865151.9725542142.42甘肃省20819270.536708270.63青海省5209320.131736310.16宁夏回族自治区11471280.293573280.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6604260.688292250.78台湾省6581310.171059330.1香港特别行政区8084300.211843300.17澳门特别行政区19234090340.01国外88484-011393-0未知2-01-0华北地区430083-11.05133872-12.67东北地区144369-3.748750-4.61华东地区1816098-46.63477597-45.19中南地区1075782-27.61270042-25.56西南地区273496-7.0377850-7.37西北地区140968-3.645851-4.33港澳台地区14857-0.382992-0.28
2024-08-13
标题:
2024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考核启动
内容:
国家认监委秘书处关于做好2024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考核的通知附件1:2024年资质认定评审员网上能力测试时间及报名指南附件2:2024年到期国家级资质认定评审员确认条件附件3:系统操作常见问题
2024-08-13
标题:
44项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
内容:
经研究,决定对《头部防护 救援头盔》等44项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9月11日。请登录国家标准委网站的计划公示网页:http://std.samr.gov.cn/gb/gbSuggestionPlan?bId=10001962查询项目信息和反馈意见建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2024年8月12日44项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信息(点击表格中“蓝字”可了解更多详情)序号项目中文名称制修订截止日期1含硫化氢天然气井安全防护规范制定2024/9/112可燃性粉尘惰化安全规范修订2024/9/113可燃性粉尘抑爆安全规范修订2024/9/114安全色光通用规则修订2024/9/115可燃性粉尘隔爆安全规范制定2024/9/116陆上油气长输管道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辨识与管理制定2024/9/117生产过程安全基本要求修订2024/9/118高处作业分级修订2024/9/119防护服装 抗油易去污防静电防护服修订2024/9/1110手部防护 防寒手套修订2024/9/1111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12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防爆安全规范修订2024/9/1113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修订2024/9/1114劳动护肤剂通用技术条件修订2024/9/1115防护服装 防寒服修订2024/9/1116足部防护 足趾保护包头修订2024/9/1117防护服装 防虫防护服修订2024/9/1118坠落防护 缓冲器修订2024/9/1119眼面部防护 强光源(非激光)防护具修订2024/9/1120防护服装 微波辐射防护服修订2024/9/1121坠落防护 缓降装置修订2024/9/1122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修订2024/9/1123足部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24坠落防护 连接器修订2024/9/1125足部防护 防刺穿垫修订2024/9/1126手部防护 手持刀具割伤和刺伤的防护手套 第1部分:金属链甲手套和护臂修订2024/9/1127坠落防护 带柔性导轨的自锁器修订2024/9/1128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修订2024/9/1129坠落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30眼面部防护 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修订2024/9/1131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修订2024/9/1132听力防护装备 第2部分:耳罩修订2024/9/1133呼吸防护 自给闭路式氧气逃生呼吸器修订2024/9/1134听力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35呼吸防护 压缩空气技术要求修订2024/9/1136头部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37呼吸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38手部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修订2024/9/1139听力防护装备 第1部分:耳塞修订2024/9/1140头部防护 防静电工作帽修订2024/9/1141头部防护 救援头盔修订2024/9/1142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修订2024/9/1143交通运输北斗增强服务通用技术要求制定2024/9/1144交通运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模块通用技术规范制定2024/9/11
2024-08-13
标题:
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
内容: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部署,深入推动全民质量行动,市场监管总局等27个部门定于2024年9月联合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主题加强质量支撑 共建质量强国二、活动内容(一)扎实推进《纲要》贯彻落实。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决策部署,加强《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强化《纲要》实施跟踪评估,全力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质量支撑作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健全质量促进和激励的政策工具,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更多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质量助企惠企活动,夯实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投入,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赋能质量管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和保护维权,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三)更好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健全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产业链质量提升模式。深入开展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积极组织专家问诊、链间帮扶等质量赋能活动,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开展先进质量理念、方法和工具分享,加强质量共性问题协作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能力,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更好发挥质量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质量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施城市质量发展战略。集中发布一批区域质量发展新成果,分享推广一批质量变革创新典型经验,进一步健全质量促进政策措施,培育和传播特色鲜明的城市质量文化。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深入开展为民办质量实事活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转化为高品质生活。(五)推动质量社会共治。推动基层一线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推动质量进企业、进高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促进各行各业以高质量为追求,持续推动质量提升。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加强全方位、多角度的质量宣传,讲述鲜活质量故事,营造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三、重点安排(一)举办第五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暨国家质量强国专家论坛。开展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表彰活动,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交流质量前沿热点,共谋质量创新发展。(二)开展质量强企系列活动。实施“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等助企帮扶系列行动。组织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供需对接。举办首席质量官培育比武、质量品牌交流互鉴等活动,推进质量强企经验交流,增强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质量品牌发展意识。(三)大力实施质量强链行动。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夯基行动、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活动等,引导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推进质量协同升级,为建立发展产业生态圈、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提供质量要素支撑。组织质量强链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成果,提炼典型案例,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四)推进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开展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共享合作交流活动,深化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推动城市建设与质量发展融合共进。围绕区域内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区域质量品牌,大力开展区域品牌推介活动,提升区域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形象,增强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五)推动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开展电动自行车质量提升活动,推动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宣贯和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工作。推广应用农资经营服务标准,促进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质量提升。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举办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广质量提升经验。(六)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发布重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开展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消防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开展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发布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消费提示。开展“电梯安全宣传周”活动。围绕消费品质量安全、缺陷召回制度实施等,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七)严厉打击侵权假冒活动。深入开展“铁拳”、“剑网2024”、“昆仑2024”、青少年版权保护季、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加大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力度。开展依法惩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宣传活动。发布一批涉产品质量纠纷案件典型案例,集中办理一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加强以案释法,有力震慑违法犯罪,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八)深入开展质量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推进医疗领域“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面加强基层机构临床科室建设。举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质量月”现场观摩会,交流管理经验,展示关键技术,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住宅质量多发问题。深入社区开展居民净水机质量检测公益服务。(九)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系列质量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中央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QC小组成果发表赛等活动。推广优秀质量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和优秀质量管理者成果和事迹,集中展示一批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四、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创新活动形式,结合实际策划开展全员参与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入推动全民质量行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https://www.samr.gov.cn/zlfzj/)将发布活动主题宣传海报,供各单位下载宣传。活动开展中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厉行勤俭节约,杜绝形式主义,务求取得实效。坚持自愿参与原则,严禁借活动名义向企业摊派收费、搭车收费。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活动开展情况加强指导,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并将有关活动情况、典型案例、图片及视频等反馈至市场监管总局。附件:1. 2024年全国“质量月”联合主办单位开展的主要活动 2. 2024年全国“质量月”相关联合会、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 3. 2024年全国“质量月”各地开展的主要活动 4. 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口号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宣传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 海关总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供销合作总社全国总工会 全国工商联2024年7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12024年全国“质量月”联合主办单位开展的主要活动一、市场监管总局举办第五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暨国家质量强国专家论坛。制作播出全国“质量月”活动公益广告。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镇)经验交流活动。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加大计量宣传、培训和技术服务力度。组织“电梯安全宣传周”“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全国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全国服务认证体验周”活动。举办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一批质量违法典型案例。发布重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和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消费提示。开展2024年消费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教育活动。以缺陷召回制度实施20周年为契机,组织产品安全法规和消费者教育活动。开展中小学生质量教育读本推广活动。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和“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工作,提升个体工商户整体发展质量。深化信用提升三年行动,开展信用建设宣传培训。开展反食品浪费等系列宣传活动。二、中央宣传部结合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4”专项行动、青少年版权保护季行动、院线电影版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重点领域版权监管。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产品质量纠纷案件典型案例。四、最高人民检察院结合“检护民生”专项工作,依法惩治假冒伪劣商品犯罪,集中办理一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五、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组织开展质量提升典型经验交流推广。推动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宣贯和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工作。加强对民用爆炸物、无线电产品等监督检查。组织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供需对接。六、公安部结合“昆仑2024”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加大宣传力度,公布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七、民政部组织开展残康、殡葬等领域相关标准宣贯培训,加快培育专业化人才,提升行业人员质量素质。八、自然资源部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和能力验证工作。开展自然资源领域重要标准宣贯。开展陆地遥感卫星外业几何、辐射质量检校活动,宣传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服务。开展净水机质量检测公益服务。九、生态环境部配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活动。十、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质量月”启动暨现场观摩会,交流管理经验,展示关键技术,宣传工作成效,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影响居住品质的烦心事、愁心事。十一、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并发布结果,发布一批行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典型案例。十二、水利部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质量普遍性问题专项整治,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推进工程质量管理现代化,提升水利工程品质。十三、农业农村部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线上解读活动。开展谷物烘干机械质量调查。举办水产养殖主要疾病防控技术直播大讲堂、全国肥料质量标准宣贯培训班、农机质量投诉培训班。十四、商务部开展商务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发布一批典型案例,树立一批标准实施应用标杆,推动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十五、文化和旅游部举办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活动,传播质量理念、培育质量文化、推广质量提升经验。十六、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医疗领域“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指导各地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十七、应急管理部开展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消防产品质量行业监督抽查,召开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工作会议暨产品质量提升交流会。开展消防产品和烟花爆竹产品质量安全公益宣传活动。十八、中国人民银行开展“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主题活动,加强金融标准化宣传,加大关键领域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力度,提升金融标准国际化水平。十九、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举办中央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和第七届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赛。二十、海关总署开展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开展跨境电商进口儿童用品、学生用品质量安全共治活动。二十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普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等系列活动,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服务质量提升。二十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对外援助共性问题研究,提高受援国质量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援外项目质量安全,不断放大援外综合效益。二十三、供销合作总社开展农资经营服务标准推广应用活动和农产品质量科普宣传活动,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提升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二十四、全国总工会深入开展提质增效竞赛,集中展示一批“五小”创新成果,开展重点行业“三比一降”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活动,加强青年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二十五、全国工商联开展“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在装备制造、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合规管理公益培训等活动。附件22024年全国“质量月”相关联合会、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一、中国质量协会开展质量标杆经验交流和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活动。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行业质量管理创新提升活动优秀成果,宣传推广成熟经验,进一步提升检验机构支撑轻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展质量科普宣展活动和全国优质商业产品推介社区活动。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等活动,推动提高机械产品可靠性水平。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开展石油和化工行业“质量强业”活动,召开行业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开展石油和化工企业品牌故事征文比赛活动。六、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组织数字赋能质量管理创新应用案例征集等活动。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质量标准化会议,加强优质品牌培育和宣传,促进质量管理经验交流。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典型项目交流,开展工程建设及质量管理小组竞赛及经验推广活动。九、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组织开展专家质量大讲堂、“质量活动专家企业行”、基层员工质量成功小案例征集等活动。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QC小组及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十一、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建筑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十二、中国饭店协会组织开展美食节系列活动,打造特色美食品牌。举办线下绿色饭店、绿色餐饮双国标宣贯活动,提升饭店餐饮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十三、中国版权协会组织开展网络平台规范版权秩序宣教活动、青少年版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等。十四、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开展质量服务万里行活动,以专家问诊、宣讲咨询等形式,助力企业质量提升。十五、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2024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食品品牌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推动提升食品行业质量品牌竞争力。十六、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开展“践行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推动品质消费创新升级”倡议行动。十七、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开展设备监理企业保障“大国重器”质量效益案例交流活动。十八、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组织开展防伪质量提升专题宣传活动,宣传防伪推动品牌发展优秀案例,普及防伪知识。附件32024年全国“质量月”各地开展的主要活动一、北京市举办质量知识竞赛、质量大讲堂,征集首席质量官案例,在食品检验、特种设备检测等领域组织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二、天津市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组织开展校园周边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专项监督检查,发挥首席质量官突出作用,开展质量品牌监督交流互鉴活动。三、河北省开展服务企业“六项行动”,举办全省首席质量官擂台赛暨质量月知识竞赛等系列质量文化活动。四、山西省深入开展“惠企直通车”行动和质量基础设施助企行动。五、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月月3·15”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举办企业首席质量官经验交流、内蒙古青少年质量营、全区质量知识竞赛等活动。六、辽宁省召开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大会,开展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领域系列“开放日”活动,举办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活动。七、吉林省举办汽车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成果展和数字化赋能质量管理交流分享会。八、黑龙江省组织开展“龙江质量月 夯基优服在行动”为主线的系列宣传活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夯基行动。九、上海市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状况白皮书,发布推广一批上海质量工匠、星级首席质量官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十、江苏省举办苏浙皖赣沪“质量月”共同行动启动仪式,开展质量品牌故事演讲大赛、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及缺陷消费品召回制度宣传系列活动。十一、浙江省举办长三角质量提升现场交流会,开展系列质量品牌建设交流专场活动,组织“浙江制造”广告创意及品牌故事大赛。十二、安徽省举办“质量月”启动仪式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大会。十三、福建省开展“质量探寻之旅”“质量开放日”“市民看质量”等市民质量体验活动。十四、江西省召开质量创新与改进案例分享交流会,开展“质量大讲堂”培训及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专项行动。十五、山东省组织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项目成效展示活动,开展“实验室开放日”“计量器具免费检定”等活动。十六、河南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中小企业行、“质量开放日”等活动。十七、湖北省发布《2023湖北质量状况》白皮书,举办“质量月”主题微视频大赛,组织“质量开放日”活动,部署“百名专家帮千企”活动。十八、湖南省展示全省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成果,召开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经验交流会。十九、广东省召开广东省质量大会,举办“优粤行”广东省质量文化行系列活动,开展全省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护心守护团圆”专项行动。二十、广西壮族自治区聚焦“桂十味”中药材、螺蛳粉等4个产业开展质量品牌强链活动,围绕重点领域开展“铁拳·桂在真打”执法行动。二十一、海南省开展海南自贸港质量发展成果系列展播及质量赋能环岛行等活动,组织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经验交流和“质量开放日”活动。二十二、重庆市组织开展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发布成渝地区首席质量官十大典型案例,举办质量创新及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大赛。二十三、四川省开展“我和质量的故事”征文、“走进企业看质量”等活动,部署川渝两地首席质量官联训联巡行动。二十四、贵州省召开质量强企强链强县现场工作会,开展全省首席质量官培训,组织线上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活动,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发布质量图谱。二十五、云南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和助企帮扶系列活动,开展质量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二十六、西藏自治区开展“检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组织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部署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约谈等活动。二十七、陕西省持续开展“卓越质量三秦行”活动,部署开展质量管理成果发布、QC小组比武及优秀质量服务机构推荐和经验交流活动。二十八、甘肃省发布首批“陇字号”品牌产品目录,组织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技术帮扶、食品安全抽检“你点我检”、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活动,播出“质量之花盛开陇原大地”专题宣传片。二十九、青海省组织召开全省质量发展大会,开展中国质量万里行—青海质量行暨“质量月”系列宣传活动,组织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经验和全省优秀QC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交流活动。三十、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开展“质量强区,‘质’在必得”系列宣传活动和“质惠宁夏”系列质量公益活动,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提升现场观摩活动。三十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开展“传递质量信任 激发消费活力”企业质量诚信承诺活动,部署开展“质量强国 文化润疆”青少年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活动。三十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企业首席质量官大比武活动,部署有机产品宣传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开展棉花收购、加工环节监督检查及公检机构监督检查。附件4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口号主题:加强质量支撑 共建质量强国口号:1.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推进高质量发展2.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3.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4.质量助企 质量强企 质量惠企5.质量意识始于心 主体责任践于行6.厚植质量文化 弘扬工匠精神7.共筑质量强国 共享美好生活8.塑造中国品牌 建设质量强国9.传递质量信任 激发消费活力10.全民讲质量 质量利全民
2024-08-05
首页
1
尾页
共
1
页 共
5
条记录 到第
页
×
图片预览